前言:
说起试音,相信每一个亲自购买过音响的人都曾经接触过这个名词。当我们揣着钞票兴冲冲的杀奔至音响店的时候,坐下来让老板用我们自己心仪已久的器材播放一张我们耳熟能详的唱片,并以此来判断这套器材和自己的理想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试听了。也许这个过程对大多数的发烧友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而且也无需别人从中加以指导。但是对于更多的刚刚开始接触音响的兄弟姐妹呢?如果仅仅是将那些老烧们听腻了的曲子简单的播放一遍,相信不少的初烧们已经开始摇头了,因为这些曲子的旋律根本不如流行歌曲来得通俗易懂,而且人们也不知道该注意曲子中的哪一段,哪一些细节,更不知道这些局部的东西能对音响系统的表现有着怎么样的说服力。所以,我们撰写了本文,目的自然不用多说,那就是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您在进入Hi-Fi殿堂的路上指引一点方向。
也许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不选用更多人都知道的蔡琴王菲腾格尔,而偏偏选用了这支根本没有听过的1812序曲?其实这是由于大家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不了解所造成的,这首《1812序曲》出自俄罗斯古典大师柴可夫斯基之手,由于在乐曲中选用了一些极为特殊的“乐器”(如果大炮也能算乐器的话),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发烧友测试音响的好帮手之一。在这支曲子中,柴可夫斯基不但采用了标准的管弦乐团的编制以外,还采用了军鼓,钟声等一下根本就不是乐器的“乐器”,更加出人意料的还是在乐曲结尾处所采用的大炮和军乐队,更是成为这首曲子标志性的亮点。
乐曲的背景:
在开始试听这支曲子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柴可夫斯基吧,全当补课了。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
kovsky),生于1840年, 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作曲家,在国内通常被古典音乐爱好者们称为“老柴”。童年的柴可夫斯基神经及其敏感,尤其对音乐的感觉更是容易兴奋,但是父母却将他送进了法律学校,因为他们担心神经及其敏感的柴可夫斯基从事音乐工作会使他的神经更加的脆弱。毕业三年后,柴可夫斯基终于开始了自己正式的音乐生涯。他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均为被后世所传唱的传世经典,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以及《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旋律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刻的寓意。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部充满着对社会黑暗不满和悲愤,以及对自身命运凄叹的,同时也充满了柴可夫斯基对死亡的预感。1893年11月6日,也就是这部交响曲公演一个星期之后,年仅53岁的柴可夫斯基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柴可夫斯基是一位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的聆听,慢慢的品味和深入的学习。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想说几句题外的话,现在爱好古典音乐的人越来越被大众视为异类,这是为什么?很好理解,因为古典音乐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但是这明显与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不相吻合,毕竟大多数人都没有足够的力量让自己摆脱世俗的波涛而沉入海底去寻觅那最为深幽和壮丽的景色。欣赏古典音乐同样是这个道理,欣赏古典音乐就如同与一位才子佳人共渡良宵,但是此良宵我们应如何消受?难道甫一照面就急不可耐的宽衣解带,吹灯拔蜡上床行云雨之欢?非也,只有品尽耳畔丝谧,温存呢喃之后,方能尽得个中滋味。所以说,欣赏一首音乐,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一首曲子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历程之后,才能更深的品味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种种滋味。
这首《1812序曲》创作于1880年,是柴可夫斯基受老师之邀而为在1812年卫国战争中被焚毁的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新落成而作。这里我们应当了解一下1812年俄罗斯卫国战争,因为柴可夫斯基的这首《1812序曲》就是通过音乐而仔细的描述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全部历程。
公元1812年,已经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借口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了蒂尔西特和约,向俄国发动了进攻。1812年初夏,拿破仑没有宣布任何消息就突然率领120万的庞大军队侵入了俄国,凭借着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法军一路向东挺进,直至兵临莫斯科城下。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宣布库图佐夫为军队最高统帅,以期能够扭转战局。9月7日,双方进行了在军事史上著名的博罗季诺战役,但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未能实现自己的目的,9月14日,库图佐夫被迫宣布放弃莫斯科,继续后撤,以期能够保存足够的兵力。战争行至十月初,库图佐夫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机动动作而使得俄军获得了反攻的有利条件。随后俄军攻占了莫斯科,并一路追击法军直至将其尽数歼灭。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损失了高达57万的军队和全部的骑兵和炮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对拿破仑妄图在欧洲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作出了毁灭性的打击。
听音的准备:
这支曲子的录音版本较多,在这里我们推荐选用多拉蒂指挥,明尼波利斯管弦乐团演奏的版本。这个版本因为是笔者最早听到的《1812序曲》,所以对这首录音还算比较熟悉,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由于录音年代久远,因此存在一定的本底噪音,就是那种“沙沙”声了。有关这张唱片的介绍大家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著名的音频网站《短歌行》也有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做过多的解释了。首先大家还是来看一张交响乐团的排位图吧,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