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物浦的小伙儿
[中关村在线音频频道原创]提起披头士乐队(又名甲壳虫乐队或披头四乐队),地球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然,可能有不少年轻的朋友对他们不是很了解,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主要活跃时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1970年乐队就已经解散了。到今天,乐队的成员已经有离开人世的,活着的队员也已经年过古稀。对于这样的“老古董”,年轻人不知道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
约翰·列侬:倒在歌迷枪口下的艺术家
披头士到底有多伟大?看看这些数据就能明白。据美国唱片业协会统计,披头士是美国史上销售量最高的乐队,共售出1.77亿张唱片。他们是英国排行榜上冠军专辑最多,也是英国单曲销量第一的乐队。2008年,披头士在《公告牌》的“史上最成功音乐人Hot 100”榜单上登顶;2014年,他们以20首冠军单曲在《公告牌》“最多冠军单曲”榜单上排名第一。他们拥有10座格莱美奖,1座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以及15座艾弗·诺韦洛奖。乐队作为一个整体入选了《时代》杂志的“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名单。他们是史上最畅销的乐队,全球总销售量估算为6亿到10亿间。2004年,《滚石》杂志把披头士列为史上最伟大的艺人。
不过今天我们先不重点谈披头士乐队,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乐队的灵魂人物之一——约翰·列侬的身上。身为一支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元老级乐队成员,这个当年来自英国利物浦的小伙儿与同伴们创造了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他短暂而丰富多彩的人生同样留给人们无尽的话题。
阅读更多:
2问题少年的春天
问题少年的春天
约翰·列侬1940年10月9日出生于英国利物浦一个工人阶层家庭里。身为海员的父亲阿尔弗雷德·列侬常年出海在外,甚至错过了儿子的出生。由于出生在战时,空袭是经常发生的事,然而在列侬出生那晚,轰炸却暂时停息。由于聚少离多,列侬父母的婚姻也不得不走到尽头。父母离婚后,列侬随母亲生活。然而孤儿寡母并不好过,于是母亲又把他送往沃尔顿郊区的中产阶级姨母家里。
幼年的列侬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或许是因为儿时过早失去父母的庇护,列侬的行为颇为乖张,总试图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反抗性极强。逃学、小偷小摸、在作业本上乱写乱画都是家常便饭,甚至在校园活动里把丑化老师的漫画贴出来供同学们射飞镖,活脱脱一个问题少年,因此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哗众取宠”。
列侬16岁时,在姨母的极力劝说下,其所在中学的校长总算同意为列侬写一封推荐信,这样他就可以前往利物浦的艺术学校学习。好不容易进入艺术学校之后,列侬很快喜欢上了音乐,和当时的许多孩子一样,列侬喜欢“猫王”和查克·贝里,很快沉浸在了摇滚乐的世界里,还购买了一把吉他。
1957年3月,列侬与几个同校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乐队,他们首先称自己为“the Blackjacks”,但在发现另一个当地乐队已用了此名后又改称“the Quarrymen”。同年7月6日,“the Quarrymen”在一次教堂演出结束后,列侬遇见了15岁的保罗·麦卡特尼。麦卡特尼被“the Quarrymen”的音乐深深吸引,与列侬相谈甚欢,于是不久后,麦卡特尼作为节奏吉他手加入乐队。实际上,列侬与麦卡特尼走在一起,除了志趣相投之外,相似的经历也是互相吸引的一个原因。列侬17岁时,母亲在来接他的路上遇车祸身亡;而麦卡特尼14岁也失去了母亲。
1958年2月6日,麦卡特尼又邀请同校朋友乔治·哈里森来看乐队的表演。列侬面试了14岁的哈里森,对其演奏能力印象深刻,但认为他年龄太小,不能加入。一个月后,因哈里森的坚持,他被招入乐队,成为主音吉他手。到1959年1月,列侬中学里的朋友都离开了乐队,只剩下他们三人。列侬在艺术学院的朋友斯图尔特·萨克利夫,用卖画的钱买了一把贝斯,于1960年1月加入乐队。正是此人建议把乐队的名字换成“Beatals”,不过当时并没有马上更换。在此后的几经更名后,同年8月中旬,乐队名最终改为“the Beatles”。至此,披头士乐队正式诞生。
3披头士生涯
披头士生涯
1962年,乐队原始成员萨克利夫因脑溢血在汉堡去世,年仅21岁。一个月后,百代唱片旗下Parlophone厂牌的制作人乔治·马丁签约披头士。在马丁的主持下,乐队解雇了贝斯特,并用林戈·斯塔尔作为乐队的新鼓手,披头士的经典阵容因此固定下来。
披头士经典阵容
1962年10月初,披头士发行首张单曲《Love Me Do》,冲到排行榜17位。1963年初发行第二首单曲《Please Please Me》引起巨大的轰动,几乎拿遍了伦敦所有排行榜的冠军,首张同名专辑登上了英国排行榜首并停留了30周。这也开启了他们日后在英国发行的12张录音室专辑中有11张成为冠军专辑的记录。乐队的第三首单曲《From Me to You》于4月发行,也成为了榜单大热门,开始了披头士在英国17首单曲几乎连续登顶第一的记录,在之后6年间发行的18首单曲中只有一首不是冠军单曲。
披头士访问美国引起了轰动
在征服了英国的乐迷之后,披头士又开始向大洋彼岸的美国乐坛进军,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征服美国,唱片及单曲洪水般占领排行榜,以至于这一现象被称为“不列颠入侵”。“Beatlemania”(披头士狂热)也在世界范围蔓延。此时的列侬与麦卡特尼可谓是珠联璧合的双子星,两人为乐队创作了大量经典歌曲。
接下来乐队又推出了众多专辑,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不和谐的因素开始出现在乐队成员中。到1968年,乐队成员之间的不和已公开化,尤其是列侬与麦卡特尼的关系持续紧张。两人其实在乐队早期就流露出对乐队发展方向的分歧,麦卡特尼主张走轻松的流行路线,而列侬想做像滚石乐队那样更深沉、边缘的音乐。与此同时,列侬和前卫艺术家小野洋子的恋情进一步恶化了成员间紧张的关系,他坚持在录音时把她带在身边,不顾乐队不带女朋友们进录音室的共识。
1969年9月20日,列侬向其他成员宣布了自己退出乐队的决定,但同意先不公开以防影响新专辑《Abbey Road》的销量。随后,麦卡特尼于1970年4月10日向公众宣布了自己退出乐队的消息,一周后他的首张个人专辑《McCartney》发行。乐队专辑《Let It Be》发行之后,披头士随之解散。
4单飞与被刺
单飞与被刺
1971年,列侬和小野洋子离开英国移居美国纽约。小野洋子出生于1933年,比列侬大7岁;值得注意的是列侬的前妻辛西娅也比列侬年龄大。人们认为这与列侬某种程度上的恋母情结有关,从小失去母亲庇护的列侬既对母爱充满向往,但同时又有孤独狂躁的一面,因此既表现出对年长女性的依恋,同时又具有家暴倾向。
列侬与小野洋子《Two Virgins》专辑封面(马赛克你懂的)
列侬是在与前妻没有离婚的状态下与小野洋子交往的,两人一拍即合,1968年两人合作发行《Two Virgins》专辑,并组建了“塑胶小野乐队”(Plastic Ono Band)。1969年,两人结婚。搬到纽约之后,两人继续合作推出作品。从1971年到1974年,列侬不断有专辑问世,包括《Imagine》、《Sometime in New York》、《Mind Games》、《Walls and Bridges》。
列侬与小野洋子都是积极的反战分子,他们曾发起声势浩大的“床上运动”,将蜜月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为艺术,宣布在两周之内不下床,打出“要做爱不要作战”的惊世骇俗的口号,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影响巨大。1971年当单曲《Happy Xmas(War Is Over)》发行时,他们在美国的11个主要城市打出了巨幅广告牌,上书“WAR IS OVER!(If You Want It)”。
由于英国支持越南战争,列侬将自己的MBE勋章交还给了女王。他还到处发表反对越战的发动者尼克松总统的言论还对,并且声援各类反战和工人组织,不少左翼激进党派领袖都是他们的座上宾。也因此,列侬夫妇被剥夺了在美永久居住权,直到1976年才恢复。
1975年,列侬的儿子西恩·列侬出生,列侬因此暂停了自己所有的音乐计划,专心致志照顾自己的儿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甚至连老朋友“滚石”乐队的米克·贾格来纽约约他出来喝一杯,他都不予回应。在这五年期间,列侬也进行了艺术上的新探索。1980年11月,他和小野洋子的新作《Double Fantasy》出版,这似乎预示着列侬就要强势复出了。
列侬与洋子在制作《Double Fantasy》时一同去录音棚进行最后的混音合成
然而事情却没有朝好的方向发展。1980年12月8日22点49分,列侬和小野洋子从达科塔公寓中走出,正当此时,一个男子从后面匆匆跑过来,叫道:“你好,列侬先生!”列侬以为他要找自己签名,然而,正当列侬回头之际,这名男子掏出手枪击中了列侬。
刺杀列侬的这名男子名叫马克·查普曼,据说他患有精神病。在问到为什么他要刺杀列侬时,查普曼说:“我想要出名,所以我要杀死约翰·列侬,这样我的名字将随着他的死,永远被绑在一起让后世记念。”查普曼是列侬狂热的歌迷,做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让人错愕。
1981年,《Double Fantasy》获得了格莱美最佳专辑奖,小野洋子携幼子西恩,代替亡夫上台领奖,她泪流满面,百感交集,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这个迟来的奖也算是告慰一代摇滚巨星吧。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