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伦痞子的舞台
[中关村在线音频频道原创]提到英国朋克,你会想到什么?估计有很大一部分人会想到性手枪(Sex Pistols)乐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支乐队仅仅存在了两年时间,并且在这两年间只出过一张录音室专辑。然而他们却对整个摇滚乐领域造成了深远影响,不仅是后辈的朋克乐队的精神导师,连不少金属乐队也声称受他们的启发。可以说,在英国乃至世界朋克音乐界,性手枪乐队的地位是祖师级的。
英国女王的噩梦 璨若流星的性手枪乐队
正统人士对性手枪乐队痛恨入骨,视之为洪水猛兽;而青年们则对其异常追捧。究竟他们有什么魔力能使人们对其的态度如此两极分化呢?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就能明白。粗俗且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歌词、毫无美感可言的痞子唱腔、乐队成员放浪不羁的生活作风、标新立异的服饰打扮……每一项都表明了他们的与众不同和反叛精神,这如何能不让青年们如痴如狂!
性手枪的突然爆红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境有着很大的关联。1975年,英国陷入空前的经济萧条,失业率创下二战之后的新高;同年2月,撒切尔夫人当选保守党党魁,力推个人主义。同时,法国1968年的“五月革命”的余响仍然对海峡对岸的英国年轻人有着不小的震动,这些年轻人当中有一位名叫马尔科姆·麦克拉伦的青年,正是这个人,成为将性手枪乐队带到前台的那个关键人物。
阅读更多:
2朋克教父的指引
朋克教父的指引
人们将马尔科姆·麦克拉伦称为“朋克教父”,以表示此人在朋克音乐界的地位。之所以称之为“朋克教父”是因为他对朋克精神的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他不仅给性手枪乐队当过经纪人,还给美国的“纽约妞”(new York Dolls)当过经纪人。此外他与女友开的一家服饰店也被认为是朋克风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朋克教父”马尔科姆·麦克拉伦
麦克拉伦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克罗伊登艺术学院,这所学校没有任何入学资格限制,并且即使你修完所有课程也拿不到任何资格证书。如此自由开放的环境里,可以想象麦克拉伦会在这里遇见些什么人!各种先锋艺术的实践者、毒品贩子、摩登族和政治活跃分子后代随处可见。接触这些五花八门的人物让麦克拉伦的思想空前的活跃和反叛。
1971年,麦克拉伦与女友薇薇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在伦敦的国王路开了一家服饰店。一开始这家店被命名为“Let it Rock”,1973年又改为“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ead”,以纪念早逝的偶像詹姆斯·狄恩,韦斯特伍德在这段时间也开始设计印着口号的T恤。同年,他们到纽约参加国际服饰精品展的展出,在那时结识了当地地下文化场景的重要人物。这段期间,韦斯特伍德开始在她的设计的T恤中加入性禁忌与情境国际的口号。
1974年,麦克拉伦成为纽约为当地乐队“纽约妞”的经纪人,他要求乐队成员穿着由韦斯特伍德设计的结合了时尚、性与共产党鎌刀铁锤符号与口号的服饰。纽约妞这支伟大的朋克先驱虽然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但麦克拉伦与之合作还是积累了不少经验。彼时朋克音乐风格虽然在纽约成形,但尚未扩张为一种文化运动。
回到伦敦,麦克拉伦有意将他在纽约所学习到的将媒体、音乐、时尚工业等流行文化结合的概念在伦敦付诸实践。因此韦斯特伍德又将店名改为更具挑逗意味的“Sex”。这个时期,店里有一位雇员叫史蒂夫·琼斯,此人与一个名叫保罗·库克的鼓手组了一支名叫“河滨”的乐队,作为老板的麦克拉伦又找来同在Sex打工的学生葛兰·梅特拉克来担任贝斯手。主唱是最后敲定的,麦克拉伦注意到一位常在Sex附近闲晃、染着一头绿发、态度嚣张的年轻人,此人名叫约翰尼·林顿。麦克拉伦经过了解之后让林顿过来试音,一试即中。由于店里曾经出售的时装上印过一淫荡的标语“Sex Pistols”,因此麦克拉伦建议乐队将名字改为“性手枪”,这比“河滨”要酷多了。
此外,由于主唱林顿幼时没注意保护牙齿,一口牙都烂掉了,因此麦克拉伦又给林顿起了个艺名叫约翰尼·罗顿,“罗顿”(Rotten)的意思就是腐烂,一语双关,并且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意味。性手枪乐队就这样在麦克拉伦的帮助下成立了,麦克拉伦任乐队的经纪人。
3混世魔王躁翻不列颠
混世魔王躁翻不列颠
性手枪乐队成立之后,在麦克拉伦的安排下到处演出。人们发现这帮家伙与之前的国民偶像披头士完全是两个路子的人。与温文尔雅的披头士相比,性手枪乐队简直就是一帮暴徒,粗俗而极具攻击性,几位队员认为:人类所处的社会永远都不是一个令大家都完全满意的社会,每个人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时都需要报怨、发牢骚。因此他们咒骂堕胎,咒骂八小时工作制、人类的互相欺骗、各种碍手碍脚的条框等等。每次演出他们总能制造一些事端,台上台下打成一团是经常的事,场面往往混乱不堪。主流人士对于出现的这帮混世魔王束手无策,群起而攻之,音乐杂志也是一片骂声,然而越是这样就有越多好奇的观众来观看他们的演出。
性手枪乐队在“the 100”俱乐部演出
1976年,性手枪乐队参加了在伦敦牛津城“the 100”俱乐部举行的朋克音乐节。他们的演出全面推动了朋克运动的兴起,正因为这次演出,“the 100”俱乐部至今被认为是朋克运动的诞生之地。EMI唱片公司看到有如此争议的一支乐队,便将其收入麾下,乐队也发表了《Anarchy in The UK》这张举世闻名的单曲。然而在1976年12月,性手枪乐队在泰晤士电视台的一个早间现场直播节目接受访问时连爆脏话,令全国一片哗然。EMI为了维护自身形象,不得不与乐队解约。
与EMI解约之后,乐队的巡演计划流产,贝司手格葛兰·梅特拉克也离开了乐队,席德·维瑟斯成为了乐队新的贝斯手,此人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不吝,虽然总有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会弹贝斯,但没人否认他是最具朋克精神的一个乐手。
性手枪乐队后来又与A&M唱片公司签约。他们准备在这家唱片公司发行了大骂英国女王的单曲《God Save the Queen》,这首作品将攻击的枪口对准了国家元首,把女王忠实的臣民描述成了白痴,并且唱片内乐团的照片背景拍摄地取了白金汉宫的外墙,这样疯狂的内容遭到了枪毙,A&M公司惹不起只好躲,宣布与乐队解约。
几个月后,乐队与Virgin唱片公司签约,终于发行了《God Save the Queen》这首单曲,设计师还在套封里给女王的鼻子加了支安全别针(刺猬头,破旧衣着和安全别针是性手枪乐队的标志),导致这张唱片四处遭禁。更离谱的是他们还选了女王登基25周年纪念日那天,在泰晤士河的游轮上狂嚎《God Save the Queen》,直到警察把他们抓起来才作罢。
稍后的单曲《Pretty Vacant》、《Holidays In the Sun》以及1977年发行的专辑《Never Mind the Bollocks——Here's The Sex Pistols》,尽管遭到英国国家广播电台禁播,但依然卖到排行榜第二名。主流社会视之为欲除之而后快的洪水猛兽,而年轻人却把他们当成英雄,大批青年模彷他们的行径、打扮,音乐风格类似他们的新朋克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
4流星般划过乐坛
流星般划过乐坛
就在乐队如日中天的时候,1978年的美国巡演却使乐队分崩离析。主唱罗顿在一场演出后宣布离队,席德整日吸毒的状态令演出无法继续,而罗顿与麦克拉伦关系的日益紧张最后导致了罗顿的愤怒离队。不仅如此,麦克拉伦还牺牲了乐队过量的金钱和精力来拍摄乐队的自传体记录片《The Great Rock N’Roll Swindle》,然而他在这部传记中忽视了前贝斯葛兰·梅特拉克,还贬低离任主唱罗顿。更令人吃惊的是麦克拉伦还把火车抢劫犯龙尼·比格斯弄来当主唱。
席德与南茜
更雪上加霜的是1978年10月12日,乐队贝斯手席德的女友南茜被发现死于席德的寓所,席德因此受到谋杀指控。这桩血案疑点重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是席德杀了南茜。然而在开庭前的保释期间,席德却因为吸毒过量死亡。性手枪乐队也因此而解散。
仅仅在摇滚乐坛活跃了两年的性手枪乐队,犹如夜空中的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但它却带来了瞬间的闪耀。他们带来真正的“朋克精神”,这种打从骨子里追求“无政府主义”、纯粹毁灭性的朋克精神,是超越音乐本身的,它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抗议,体现了只有破坏旧制度才能期望新局面的思想,为日后无数的青少年提供了反叛的语言,让他们藉由音乐重新认识自己与社会,籍由对朋克精神的溯源与探索,进而将青春期的反叛转化为激进的改革力量。
与此同时,性手枪乐队所树立的庞朋克美学:破烂牛仔裤、锁头项链、大量别针、刺猬头、英国旗,以及拼贴手法所组成的唱面封面与海报,都成为后世庞朋克风格的典范,甚至深刻影响了时尚设计与现代艺术。虽然在乐队解散后又涌现出了无数模仿他们的新乐队,然而能得其精髓的乐队却少之又少。他们永远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