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ZOL首页 > 音频 > HiFi > 技术 > 正文
    责任编辑

    横评结束 那些槽点满满的随身解码耳放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  |  责编:于梦琦
    收藏文章 分页阅读 暂无评论
    返回分页阅读本文导航

    1横评结束,其实槽点也不少

      [中关村在线音频频道原创]不久前,我们做了第一次的随身解码\耳放产品的横评,参加的产品一共有七款,对于这类产品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我们之前的评测链接观看《战国七雄谁称王? 7款便携解码耳放大PK》,而对于这次横评来说,自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论是在过程、还是产品的数量上都还有不小的进步余地。

    横评结束 那些槽点满满的随身解码耳放
    横评结束 那些槽点满满的随身解码耳放

      而我作为一个主要台式设备为主的发烧友,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对于随身设备并不非常了解和熟悉。如果不算最近评测过的随身HiFi播放器的话,自己真正使用或者说还是一个随身设备发烧友的话,那已经是2011年左右的事情了。所以虽然知道目前的行业方向是这样,知道其中一些优秀的产品,但是真的拿在手里使用,其实这次横评也几乎是我多年以来的第一次体验。

    横评结束 那些槽点满满的随身解码耳放
    其实笔者也是多年后再次“亲密”接触随身设备

      顾然相比曾经功能单一的随身耳放产品来说,现在整合了解码功能之后,在声音的表现上具有更加彻底的提升,可以说几乎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声音的问题,并且对于手机的支持让用户相比使用随身播放器也可以避免漏接电话的问题。相比曾经,进步显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经过大概两周的评测和试用之后,槽点其实也真的依然不少。


    文章前后添加(12.02.13更新) 文章前后添加(12.02.13更新)

    2连手机各种麻烦非常烦

      第一个槽点其实与功能什么的都无关,而是关于能不能使用的,如果用都不能用也就没必要聊功能了对么,那么横评时候的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我和李靖都是iPhone的用户,但是七款产品里只有三款支持iPhone。支持iPhone的型号会具备USB A接口,也就是USB最常见的长方形接口,直接使用数据线链接就可以使用了。但是其余的四款产品都不支持iPhone,如果你是iPhone还想用怎么办?去买相机套件吧!

    横评结束 那些槽点满满的随身解码耳放
    支持iPhone的设备都会配备一个标准USB接口

      对于支持iPhone这件事儿来说,是苹果的官方认证之后才可以支持的,而对于本次评测的不支持的四款产品来说,不论是公司的技术水平还是公司的资金实力,都不像拿不到苹果认证的厂商,那么为何却还是不支持iPhone的Lightning接口直接链接呢?

    横评结束 那些槽点满满的随身解码耳放
    而对于不支持iPhone的产品 也不一定就支持你手里的安卓手机

      并且不支持iPhone也就算了,于是我们去向手机事业部借来了安卓手机,可是我们发现安卓手机也一样有很多机器是不支持的,这是最让人崩溃的地方。当然这个情况的责任并不在这些HiFi随身设备厂商,而在于手机本身,以为系统不同,只有一小部分安卓手机可以支持(至少我们尝试的产品中支持的是少部分)。

      所以横评后觉得,想要购买这些产品的用户,如果你是iPhone用户,要不先买个相机套件备好,要不就直接购买一款可以支持iPhone的产品。而对于安卓用户来说,最好先弄清楚自己的设备是不是确定可以支持USB Audio的协议。

    3只有一款产品可以真正的盲操作

      吐槽的另一点其实说来有点意思,因为对于这种产品的印象和功能我还停留在几年前的状态,所以一开始使用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使用Fiio E18之后,发现这款产品在外观设计上是有按键可以播放、暂停以及快进的。才意识到为什么别的产品都没有这样的功能……

    横评结束 那些槽点满满的随身解码耳放
    居然只有一款产品配置这样的功能键

      其实这个功能在体验过之后,虽然简单至极,但是真的是非常重要,现在的手机几乎都是触控设计,除了锁屏和音量加减并没有任何按键,而音量一般连接随身一体机后都是锁定的,直接使用一体机操作音量,当然这是可以盲操作的,但是如果我想上一曲下一曲,只能拿出手机,点亮屏幕进行操作。

      众所周知,USB Audio协议不论是安卓还是苹果,权限其实都是很高的,对手机的播放操作来说更是不在话下,而本次横评的七款产品中却只有一款可以支持控制,实在是让人失望,但是话说回来,在没有遇到这款支持的产品之前,我还真没发现这件事儿的重要性,因为习惯了……

    4造型、体积、平衡的那些事儿

      横评中有两款体积明显大于其他产品的,就是Sony的PHA-3和来自Chord的Hugo,这两款产品的体积都在其他产品的1.5-2倍。这样的体积实在是已经有点失去了随身的意义……至少放在兜里是不太可能了,对于这样的体积来说,实在是有些尴尬,基本只能放在包里了。

    横评结束 那些槽点满满的随身解码耳放

    横评结束 那些槽点满满的随身解码耳放
    这样的体积还能不能好好用了

      而另一点则在于外观的设计,其实这里说的设计无关好看与否,而是实用性,比如Teac和安桥的两款产品两侧的柱子就显得毫无用处,还让体积变大了不小,并且拿出来的时候非常容易被挡住,实在不理解意义何在。而Fiio飞傲的E18则是唯一一个没有配备硅胶防滑条的产品,如果你的手机没有保护套的话,它非常容易划伤你的手机。

    横评结束 那些槽点满满的随身解码耳放
    全金属外壳 对手机来说并不友好

      而现在随身设备随着HiFiMAN、AK等等品牌的推广,平衡接口已经变得非常常见了,虽然标准不一,但是拥有平衡接口的设备一点也不在少数。而对于本次横评的七款产品来说,只有Sony一款产品支持平衡输出,并且依然是自家的标准,不管标准是否常见,但是大法至少有,而其他六款产品连有都没有,相对而言,放大+解码虽然相比几年前进步不小,但也该紧跟潮流推出平衡放大的功能吧。

    总结:

      通过这次横评,其实对于我个人的认识提升也是很明显的,毕竟有一段时间没有接触这类产品,对于他们功能、声音表现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个台式设备的发烧友,也许我的看法更加靠近普通消费者对它们的期望,至少就这次横评下来,觉得有些产品和我理想中还有差距。


    文章前后添加(12.02.13更新) 文章前后添加(12.02.13更新)

    返回分页阅读本文导航
    不喜欢(0) 点个赞(0)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