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吉他其实不是行为艺术
人们比较熟悉的国内喜欢砸吉他的乐手估计就是谢天笑了,而国外的则有涅槃乐队的科特·柯本,但跟谁人乐队的唐申德比起来,这些都是晚辈。但唐申德砸琴倒不是什么自觉的行为艺术,而是有一次在一个叫“铁路”的俱乐部演出时,由于俱乐部的天花板太低,唐申德的琴头在演出中被碰坏,台下观众于是一阵大笑,被激怒的唐申德抄起吉他,将其砸了个稀巴烂,又取了另一把吉他继续开始演奏。这本是个偶然事件,但乐迷却对此行为异常狂热,在乐队下一次演出时强烈要求唐申德砸琴,于是一个偶然事件变成了舞台行为艺术;而与此同时,打鼓极其狂热而富有激情的穆恩也在演出时蹬翻了自己的鼓架,这些自毁式的行为最终成了谁人乐队的标志性的舞台风格。
唐申德在舞台上砸自己的吉他
步入正轨的乐队很快赢得了一批歌迷,并引起了经纪人Pete Meaden的注意。在Meaden的安排下,乐队把名字更改为为“The High Numbers”。他们穿起了时髦的服装并在歌曲中加入了当时流行的的R&B风格以吸引听众。乐队首先推出了一支双面单曲《Zoot Suit/I'm the Face》,这是由Meaden创作的。单曲很快获得了成功,然而乐队却解雇了Meaden,转而邀请两位原先在电影界失意的导演Kit Lambert和Chris Stamp来进行音乐上的合作。不过Lambert和Stamp没有放弃Meaden的路线,他们让乐队穿上T恤,重新更名为“the Who”,而继续在音乐里融入R&B元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个叫“Maximum R&B”的slogan被乐队创造出来。
《My Generation》奠定了谁人乐队在英国乐坛的地位
1964年末,谁人乐队签约Decca唱片公司,公司为他们安排的制作人是曾与The Kinks合作过的Shel Talmy。1965年1月,单曲《I Can't Explain》发布。刚开始这首歌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随着之后乐队亮相于电视节目《Ready Steady Go!》后,它才火速攻占排行榜。乐队火爆的现场演出顿时成了歌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首歌也顺利冲进英国排行榜的前10名。同年夏天的《Anyway,Anyhow,Anywhere》也成绩不俗。到了10月,《My Generation》登上排行榜亚军,正式确立了谁人乐队在英国乐坛的地位。不久,《My Generation》全长专辑上市发行,1966年初,《Substitute》成了乐队的第4首10大单曲。
发布了《Substitute》之后,乐队中断了与Talmy的合作,而Lambert成了新的制作人。出于改善乐队经济压力的目的,Lambert和Stamp建议乐队每位成员都为新专辑写几首歌。而且由于这一时期有很多极具创造力的乐队像Cream和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这样的竞争对手进攻英国的排行榜,乐队也将目光放到了北美市场上,以期打开一片新天地。1966年,谁人乐队登陆北美,参加了“蒙特利流行音乐节”。有意思的是在这次音乐节上,吉米·亨德里克斯也在表演中砸自己的吉他,唐申德对此非常生气,认为吉米剽窃了他的创意,两人为此打上了嘴仗,不过最后还是谁人乐队赢得了这一行为的首创权。而这次音乐节也极大地扩大了乐队在北美的影响,美国版《A Quick One》专辑《Happy Jack》也因此冲到了美国排行榜的前30位置。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