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初中开始我就是校合唱团的成员,经常被老师拉去音乐教室听本地音乐电台的广播,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有了购买磁带专辑的习惯。
小的时候家里有台可以装N多节一号电池的老建武磁带唱录机,就是7、80年代人们背在肩膀上外出的那种。在它的鸣放下伴随着父亲购买的各种港台流行、摇滚音乐磁带,我的音乐发烧路也就由谭咏麟,梅艳芳等港台流行大师们引领开来。
记得有一次跟合唱团去电视台参加活动,在录音室里看到了一个颇为庞大的家伙,它是一个大柜子造型,最下面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喇叭加一个样子奇怪的小喇叭组成的音箱(后来才明白那个怪怪的小喇叭叫做号角高音),上半部分则是一台插满灯管的大铁疙瘩。而这个大家伙正好在播放谭咏麟的《爱在深秋》,记得当时的感觉就是下巴快要掉了下来,温暖,直触心底的共鸣。相比之下家中组合音响的声音是那么的粗糙和虚伪,这台大家伙则像是把谭咏麟带到了我的身边鸣唱。如果硬要回想,这可能就是让我对音响感兴趣的第一次吧。
自此,我的发烧路从朦胧变的开始清晰。后来的初、高中的业余时间有多半是在本地的水货音响一条街渡过的。每逢周末我都会约着几位音乐同好一起跑去寻找各种能发出好声的便宜物件,或是蹲在音响店的磁带箱子旁翻它个大半天。也正是那个年代,我开始给《电脑报》投稿写一些关于声卡,随身听等内容的文章,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那么一点点可怜的稿费好积攒起来买些喜欢的随身听、磁带、打口CD。在那个网路还不发达的年代我们几位同学猫在教室最后一排看着杂志上的介绍,战战兢兢的第一次给磁带机换磁头,第一次用CD随身听转录MD盘,第一次……或许这段时光会是我发烧生涯中最快乐的阶段。
好不容易熬到了上大学,第一次拿到了家里给的生活费,我暗自窃喜自己的真正发烧生涯要到来了。经过几个月的馒头加咸菜的苦日子终于从水货一条街上的音响贩子手里抱回宿舍一台成色渣到爆的马兰士Marantz CD67。虽然这台机器不到一年就不读盘了,但当时的幸福感已经是相当高。同时这台入门台式CD机也正式把我拉向了深不见底的发烧大坑。从那时起如何还能更多的压榨出这台CD唱机的潜能,挖掘出更“新鲜、好玩”的声音?如何去掉小土炮音箱里的“呜呜”杂声变成了我每天最多思考的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增加自己对于音响硬件的了解,更深入的理解音响设备的内在魅力,我开始隔三差五的去报摊购买厚厚的《无线电》杂志,后来越看越上瘾开始按年订购,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2010年左右。在那冰冷的大学宿舍床上,每晚裹着被子翻阅音响杂志变成了我每天最期待的时光。慢慢的我认识了Dynaudio、Westlake、Kharma、Goldmund、YAMAHA、Technics、JBL、Tannoy等等名器,同时也见识到了平衡传输、桥接、负反馈、电流放大等看起来相当高深的字眼。
就这样,音响一直陪着我走出了校园,步入了社会,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旅程。现今的我也早已成为两个可爱宝宝的父亲,拥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而伴随我走过近20个年头的音响也随之退居二线,年幼的孩子和昂贵的房价让我没有了继续追求这种奢侈爱好的条件。不过爱好音乐的心,停不住折腾的手让九段并未死心,化整为零、化繁为简,九段把硕大的音响系统果断变换成了书房与床头的个人耳机系统。一台不太占地的多层器材架就能解决问题,过时的模拟音源也被时髦的网络播放器所代替,再加上一台靠谱的DAC解码器跟一只纯甲类输出的平衡耳机放大器,配上最对胃口的德国Sennheiser HD800与法国Focal Utopia,这套高保真台式耳机系统发出的高班声音一点也不输给各种音响大系统,依然很“德味”,鲁宾斯坦演奏下的萧邦夜曲也依然是那么的动听优美,只是它会更“自私”一点,再没机会叫着三五同好一起分享美妙的好声音了。
我还把爱好带上了公车、地铁,带到了晚上散步的公园以及周末郊游时的高山上。前几年我的随身音频装备是iPod、“国砖”加一条FS earmonitor定制耳塞。这几年拜流媒体音频的高速发展所赐,只要手机流量够用,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Apple Music、Tidal、Spotify甚至网易云音乐等等音乐APP去欣赏自己喜欢的各种高水准、高规格音乐作品,只需把AirPods塞入耳中,剩下的事就都交给手机来做好了,彻底告别了厚重的随身“砖头”,也没有了耳机线的束缚。有时我会问自己这样的声音还“发烧”么?闭上眼睛认真辨别下耳中的音乐细节,除了隔音差了一些,不管是声音素质还是音色都还是挺醉人的,神奇的科技进步让小巧的AirPods等现今高品质蓝牙耳机足以挑战历史上的巨兽们。
当我坐下来试着回首这几十年来的漫漫发烧路,很多细节其实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但最初那一份甜润、丰满的声音我却依然记忆犹新。多年来的各种心酸,激动与满足也让我感到充实和怀念。有些人因为喜欢听音乐而去玩音响,有些则因为玩了音响而更喜欢听音乐,但无论是哪一种,只要静下心来去玩了、经历了、快乐了,你也就算是“发烧”过了。作为一名普通的发烧友,这就是我自己的“发烧”故事,我把它讲给你听,我也想请你发烧…………
关村在线HiFi频道官方交流群~
欢迎各位大佬前来指教!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回忆学习与进步的快乐 一位老烧友的故事//sound.zol.com.cn/699/699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