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梵,一见倾情——倾听梵高360
作者 杭州 何元
很幸运的,成为麦博梵高360的50名试用者中的一员。
在几个月前就感受到麦博梵高系列的强势宣传,多多少少对这款音箱充满了好奇心。曾经在电脑城听遇到店主的强烈推荐,但在吵闹空旷的电脑城中,实在惨不忍听,迅速逃跑了。
不久,发现这个试用活动,又幸运的成为试用者,兴奋的领回音箱……
包装纸箱是还算精致的彩色纸箱,360的照片、传说中的Peter Larsen先生温文尔雅的礼服照片,再有就是麦博引以为豪的V12扬声器的介绍。
拆开包装,两只小巧却有点分量的卫星箱,一只方方正正的低音炮,还有独立的站立式功放,分量不轻。配件方面有卫星箱与功放的连接线和两种不同的信号连接线。最后,一本太薄的说明书,还有少不了的是梵高系列的小幅彩色宣传海报——如果换成大幅的,相信一定会有人贴在墙上“供奉”的:)
选择的这款360是玫瑰红色。
一,外观与内在
1,低音炮:(外形尺寸222X248X228mm)
这个尺寸不失作为炮的分量亦不会显得笨重,箱体整体是黑色,玫瑰色的前面板在边角处使用弧线使得整个箱子活跃起来,面板网罩上镶有一枚金色的徽章,是其引以为豪的V12和Peter Larsen签名,面板下隐藏的就是5.25英寸的低音单元,但是印象深刻的是折环的弹性极佳。导向孔位于左侧,这样的好处在于处于狭窄空间时,体型相对较大的低音箱靠墙放置而不影响音质。
卫星箱(外形尺寸89.5X95.5X120.5mm)
梵高360的卫星箱体积小巧,做工算比较精致,全封闭注塑箱体,有点分量,不箱此种体积塑料箱的重量,看来其中暗藏的V12有点分量。底部4颗软垫,能一定程度上吸收谐振,但是如此小的箱体让人担心其大负载时的表现(在后面的试听中验证了这一点,音量开大,中频量比较足时出现了轻度谐振)。
箱体采用很特殊的造型,从后侧的椭圆柱逐渐过渡到正前侧的平面,不显突兀,突出之处在于上方的倾角切割过圆滑过渡到垂直正面,虽然是梵高系列定位相对最低的一款,个性并没有被忽略。这种造型也体现了注塑箱体材料在可塑性方面的优势。V型的防尘面罩与箱体配合也很精妙,取下面罩,露出神秘面纱的V12全频带音箱呈现于眼前,这个作为全系列音箱最大卖点的V12,除了做工还算精细,看不出特别之处,究竟如何,咱们听着瞧。
图表 3 卫星箱(含网罩)(除去面纱)
图表 5 传说中的V12全频带扬声器
图表 6 V12
磁钢尺寸相对2.5寸单元倒是不小,就是外观显得平庸,如果外面使用黑色涂装可以显得高贵很多。
独立功放(外形尺寸201mm×72mm×212mm)
这个价位音箱的采用独立功放,目前还算不多见,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方便调节、易于摆放,还可消除振动、过热及磁电干扰导致的音频失真。既利于散热。
功放正面的各个按钮自下而上分别为power、总音量、高音调节以及低音增益。下方是一条LED光带,通电后会发出蓝光,在夜晚时小有味道。
在功放的背后,各输入输出端口有条不紊地排列,麦博为梵高360设计了2组输入,其中一组专为电脑输入设计3.5mm的接口,而另一组则为DVD、VCD等传统家电设计的标准RAC莲花头。需要指出的是,在3.5mm接口有信号时,RCA接口是自动屏蔽的,至少我领到这一款是这样。在原配附件中,360附带了三种方式的信号线(RCA-RCA,RCA-3.5mm,3.5mm-3.5mm),这个倒是十分罕见,在不会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用户多种音源输入的需要,这点值得称道。
外观简洁明了,使用方便,就是旋钮手感不是很好,信号输入连接使用RAC莲花头+3.5MM接口,在接上3.5MM接口时,RCA会自动屏蔽。
图表10 2枚运放(4558)+4枚功放(TDA2030A)模块
采用中低端音箱典型的4558和TDA2030组合,相比NE5532和LM1875,功率略小,音色上也略微偏硬(在还未知道IC模块之前试听就发觉声音确实有点偏硬)。
两枚TDA2030A分别推两只卫星箱,另两枚互挽推低音炮 。四枚功放芯片使用大面积竖立散热片,配合功放的立式设计以及箱体外壳的散热孔,既保证了散热效果,也不会有外壳过热烫手的状况出现。
相对四枚TDA2030A,变压器的储备功率显然不够,不过如果换用更大功率变压器,扬声器恐怕吃不消4枚TDA2030A的全力推动。
TDA2030A是SGS公司生产的单声道功放IC,该IC体积小巧,输出功率大较大(18w);音色中规中举,无明显个性,是中低端音箱的最常见功放IC。
TDA2030A最大的特点在于,静态电流小(50mA以下),动态电流大(能承受3.5A的电流),其发热量相对于LM1875小很多,对于中低端音箱来说有利于散热。
在机箱外使用螺旋式的保险丝插座,使得保险丝的更换极为方便,不必为这点小毛病大动干戈拆开机箱,这处不起眼的设计倒是很体贴。
二,仔细聆听梵高360
没有特意使用褒箱软件,而是不断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待到箱子熟了,再仔细聆听偏爱的试音音乐
一点一点随意听以平常心找渐入佳境的感觉,毕竟绝大多数买多媒体音箱的消费者不会特意去褒箱。
全新时刚刚开始听,不用说整体感觉一定会是明显生硬,中低音区放不开很沉闷,高音部分脆而亮,倒是有蛮适合夏天的凉爽感觉:)
眼看试用报告交稿日期日益临近,该是坐下来仔细品味的时候了。
音箱摆位十分重要,好音效摆出来,低音炮要实现最佳低音效果,放置于地面,离人的位置略近,卫星箱放置与桌面两侧,间距1.5米,听音位置于在离桌1.5米(若靠太近,听音整体感必定大打折扣。
所有曲目在播放时音量位置处于音量旋钮2/3处,高低音处于不增益状态,少数曲目使用选择最高高低频增益。使用PC时音量与波形都处于90%状态。
音源:
1,普通PC——AC97声卡,REALTEK650CODEC,寒酸?另类?穷人的标准配置:其实主要因为偶没有独立声卡)
90%电脑用户使用AC97声卡,独立声卡用户比例不大,HDaudio远未普及。
需要说明的是AC97声卡并不能发挥360的实力,音质是打了折扣的。
2,国产知名品牌中高端DVD播放机,(支持DVD-audio,可惜我没有这种碟)
一台这样的DVD也是许多人常用的音源,无论看电影还是听音乐,播放CD以及电影还原度以及性噪比远胜一般中高档声卡,挖掘梵高360本身极限不成问题,所以决定将试听重点放在这里。
1, AC97-高比特率mp3
1) 王菲-《天空》320kbps(高音位置100%,低音位置100%)
王菲比较早期的一首歌,发表与1995年左右,音效制作在当时流行乐坛堪称经典,空灵,其具很强的空间感,用来考察播放音响的声场,如果放在mp3上或是达不到一定水准的音响上听,根本听不到一点天空的味道,只是能听到王菲的吟唱而已。
曲目开始,最初只有王菲的吟唱伴随着合成器带有天空感觉的中音和低音,空间感表现一般,声场开阔度一般。36秒左右,从远处传来的鼓声点击加入进来,声场有所改善,鼓声闪现,频率比较低,低音炮不足以充分表现,但鼓声并不算拖泥带水。高音部分加进来,高音部分较为高频的咝咝声清晰干净并且柔润,只是量感方面稍有不足,随后复歌部分弦乐部分加入近来,配合歌声,整体感觉中规中举,不显凌乱也不会十分出彩。王菲早期的声音远没有如今这样成熟老练,带有点点的忧伤,复歌较多的缥缈假声表现令人满意,人声的“天空感”还是有所表现。
对于梵高360这样的多媒体音箱,期望磅礴的声场是太过苛求,但以听流行音乐的角度讲,还是比合格分要高出不少。
2) Sting - [Brand New Day]—— 《A Thousand Years》(高音位置100%,低音位置100%)
STING的这首《A Thousand Years》是绝佳的音效测试曲,可以用它来检验音箱低音效果以及细节表现能力。
开始前十秒的音效属于超低音范围,频率低于40Hz:第1、6、10秒3声遥远的雷声由远及近,第2秒右前方的类似水车的音效,第5秒的风声和第8秒的直升机由隐约可闻的左后方移向左前方,第10秒右前方的海浪声,然后才是前奏。
第11到37秒是一段连续的低音和鼓点伴随着各种效果声,37秒以后伴奏的BASS低音下潜很深,非常温暖,用于测试低频非常好,一般的喇叭可能是听不到的了。
2分10秒的时候在左前方大概10点的位置比耳朵稍高的方位有一声清脆的三角铁,这时候旋律正在进行,一般喇叭听到都难。
梵高360的表现:
低音跑喇叭在努力振动,但基本听不到任何雷声,能够听到微弱的类似水车的音效,风声从第六秒开始可闻,第八秒的直升机音效相对清晰的出现,勉强可以辨别出声音方向,10秒左右海浪声微弱可辨,但基本淹没在合成器的低频背景中。37秒后的BASS声清晰可闻,并且很温暖。2分10秒的时候在左前方的一声三角铁可以听见,可能是三角铁位置比较远缘故,感觉不清脆。
小结:对于这种中低端2.1声道多媒体音箱来说,要考察这段音乐有点难为音箱了,由于多媒体音箱和其本身的局限性,超低频是太过奢望,不过从这首歌里还是能充分体现360低音的低沉温暖感觉,个人很是喜欢这种慢节奏低频的饱满。
2,DVD播放机
CD:
1) 区瑞强《民歌味道中国旋律》——《陌上归人》《父母恩》
区瑞强号称香港发烧天王和民歌第一人,也称当今粤语歌唱得最好的人,其地位和蔡琴在女歌手中地位相似,拥有多张发烧级专辑,也是许多发烧友用来。区瑞强歌曲一般不会用大气度的乐器表现大气势和大场面,几乎都是云淡风清,不需要十分大型的音响就能较好的表现出基本意境,只要中音不是很差劲。不过要表现出深入的水准,还是需要音响系统的高水准和温润风格。
《陌上归人》是这张碟中个人个人最钟爱的一首,开场的口琴在吉他衬托下,一开场就把夕阳的金黄色展现出来。口琴出现在歌曲中多半是极度忧郁的,开场的口琴属于口琴的中高音域,很是动听。吉他在这首歌中清淡的隐现于区瑞强的嗓音之下,不时轻拨出清爽的拨音,不很强列却很有柔韧感。高音部分配器同样清淡,轻轻符合点缀符合整个节奏。区瑞强的嗓音自不必多说,磁性的魅力中音不卑不亢,低沉的泛音,浑厚的中音,轻飘的齿音,声鼻腔的共鸣之处毫无浑浊感。
《父母恩》这首歌基本属于清唱,背景音乐仅仅有夏夜里的昆虫,完全是区瑞强歌声的精彩演绎,这首歌极度体现了区瑞强的演唱功底和实力,安静而凉爽的夏夜感觉,相当娓娓动听。在这首歌中较多表现的是嗓音鼻腔的共鸣之处,微微慢速的鼻音颤音十分迷人。齿音也动听的重点,十分清淡刺激心灵而丝毫不刺激耳朵。听到心旷神怡
以此价位的多媒体音箱听区瑞强,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来批评什么,V12扬声器真的不错,如果卫星箱体有所升级相信还会有提升。
3)蔡琴——《渡口》《被遗忘的时光》
蔡琴功力极为深厚、有大家气度勿庸置疑,这位天后的歌曲是音响设备评测不可或缺的,那不愠不火充满磁性的歌声让人回味无穷,蔡琴的嗓音所处的频率段往往是大部分音箱最弱的地方,一旦存在设计上的缺陷,蔡琴的嗓音就表现得很单薄,磁性的滋味荡然无存。
A《渡口》是一张著名的发烧试机碟,可以考究音频、功放和音箱在播放人声时的效果。该曲使用四件乐器加上蔡琴的歌声生动地营造出了“渡口”的氛围。
这首歌的前奏便动人心魄,极为沉厚的六声大鼓,加上声如木质的板鼓的敲击,吉他抒情的弹奏,恰到好处的吉他拨弦,恰到好处,清亮明快,十分惬意。低音提琴的一声与大鼓的鼓点同节奏而震荡幅度更大的拨奏,这一声声拨奏需要细心地听的,低音提琴声隐现与鼓声之下与鼓声交融,鼓声相对短促,而低音提琴泛音会相对持久,在鼓声隐去的一两秒内凸现出来,温暖而低沉。
开场鼓点,有些沉闷生硬,鼓声点起时低音扬声器很大的振幅,但还是表现力不够,鼓声的距离也不是十分遥远,低频深度有限,并且声场有限。毕竟低音扬声器口径只有5.25英寸,加上箱体和电路本身的局限性,梵高360这一档次实在无能为力。板鼓的木质感倒是表现的很不错
“让我与你握别……”蔡琴的声音略带颤音的登场,这首歌蔡琴歌声属于其较高音域,360的表现倒是很不错,清亮而不是温润,十分舒服。吉他在这首歌中展现了其巨大的魅力,让整首歌活起来。V12扬声器表现吉他中高频段还是游刃有余的,富有弹性的吉他弹奏,将“渡口”的沧桑感觉展现出来。不失时机的拨弦清爽明亮,极富韧性,是整首歌的点睛之笔。非常动听。
B《被遗忘的时光》,在《无间道》中大大的露了一把脸,无论是影院观看还是家庭影院观看,甚至给了许多根本不了解不关心蔡琴音乐的人巨大的震撼,不用很长,前面不到一分钟的清唱就足够刻骨铭心。
这首歌重点考察的就是蔡琴的歌声的听感。歌曲以立体和通透到可以触摸的吉它配以娓娓的人声,极有说服力,细节、口型和空间感难得一见的好。
“是谁,在敲打……”清唱响起,中频量感十足,歌声在耳边萦绕,齿音表现不错,比较自然不会过于突兀或是低调,感觉蔡琴就在很近的地方,但还不到耳边那种水准。不过不足之处还是在于,表现蔡琴的声音时不够暖,嗓音鼻腔的共鸣之处稍有浑浊感,中频回声部分表现力,显得蔡琴声音变得有些年轻起来,但整体而言还是比较连贯。
在进一步开大音量后,卫星箱出现轻微谐振。不过看看360那小巧的卫星箱,还是注塑箱体,这已经是个很了不起的水平,梵高系列中定位相对一些的几款特别是361和570在这个方面应该会表现好一些。
3) 朱哲琴-《阿姐鼓》——《阿姐鼓》
虽然让这个价位的多媒体音箱来放《阿姐鼓》这种烧的有点程度的音乐有点变态,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听听,当然仅作参考。
贯穿全曲的电声合成低频从一开始就扑面而来,只是朱哲琴遥远的声音太过平淡,但定位准确不是很准确,人声被低音部分掩盖,太过平淡,倒是其中的和声部分吟唱显得相对缥缈。
至两分钟左右,突然大鼓响起,其鼓声的力度与低频深度很令人吃惊和意外,虽然与左右的手鼓、中间的人声混在一起,层次并非十分分明,但鼓声力度十足,朱哲琴的齿音只能说是依稀可见,倒是让人对360的低音炮倒是刮目相看。
在大动态时电源部分和滤波部分的的设计的局限性,播放这种类型音乐时有些顾此失彼。在播放这类发烧级音乐时多媒体音箱还是太嫩了点,电源储备功率不足,扬声器以及箱体都远无法达到如此高的要求。
4) 张清芳-《花雨夜》
张清芳和林林志炫的嗓音在流行乐坛是公认的两付金嗓子。虽然很少有人用张清芳的歌来试听音箱,但其听感可以一定程度代表流行音乐的听感。
音乐开始,笛声出现,空间感不是很强,合成器低音很低沉,表现一般,倒是其间出现的鼓声感觉很好,符合流行音乐的听感。张清芳的声音听起来很清亮,却有些突兀,整体感觉略显混乱,可能由于我一开始离音箱太近,把自己的位置往后挪一挪,距离音箱两米左右,此时整体大为改善。
5) 黄莺莺-《葬心》
《葬心》相信是发烧友比较熟悉,并常用来试机的曲目,就用它来考验音场、音色、高低频伸延度与动态冲击力。
作为《阮玲玉》电影里面的主题歌,黄莺莺把它演绎得惟妙惟肖,这首歌也是很多真正理解音乐的电台DJ的钟爱曲目。伴随着几声轻叹,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光仿佛回到了旧上海,在霓虹闪烁、灯红酒绿的南京路上,于一个个浓脂艳抹的旗袍女子擦身而过,《百乐门》歌舞厅里依然喧闹如常、歌舞升平,舞台上一个穿着入时的女子正这样的唱着,中频细腻圆润,歌声中流露出几分哀怨和无奈。电影的意境浓缩在歌曲之中。
在实际播放中,低音鼓汹涌而来,强劲震撼,声压很足,有凝聚力、层次感和弹性度,下潜感觉并不真的很深,但震撼的低音震撼之处并不是那种频率很低的超低频,而是人耳比较敏感的低音频率范围,此段频率对音箱的要求,也不会有发烧碟那么高。无以伦比的电子贝司及人声透明、宽松,甜美悠扬,黄莺莺的声音听得让人如痴如醉,其中透出的哀怨与凄凉让人不能自已。
意境相似的音乐还有林忆莲-《夜玫瑰》,(《红玫瑰,白玫瑰》主题曲),十分喜爱,可惜一直找不到音质好的版本或是CD。
DVD
1)Eagels-《Hotel California》
这首老鹰永恒的经典,七十年代的曲目,九十年代的演唱会演绎,已经成为几乎试听时必备的曲目。里面搀杂着多种乐器,包括手鼓、吉他、贝斯、沙锤等等,因此对音箱的细节和定位要求也比较高,主唱嘶哑高亢的嗓音也让人百听不厌。
音乐开始,最先登场的是掌声和吉他,忧郁的吉他琴声让人无法自已,吉他中带有的忧郁从一开始的独奏就强烈感染听者。贝斯、鼓声开始加入进来,掌声甚是动听,长长的前奏就足够成为经典,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其中的鼓声短促有力,鼓声低频量感还是略显单薄。然后沙锤加入近来,沙锤的声音只能用可见来形容,显得有些生硬而不够清亮。主唱魅力嗓音登场,没有撕心裂肺却沁人心脾,淡淡的沙哑更多的带有一点苍老的高亢,手鼓、吉他、贝斯、沙锤的声音与主唱的声音配合极佳,整体听感让人陶醉。
每每小高潮,掌声与尖叫声都会大作,临场各乐器的节奏感非常强,贝斯和鼓声稍显不足,但手鼓、吉他、沙锤配合下还是构成很好的现场感,不失时机的掌声空间感在360上表现的非常不错,在360上听《加州旅馆》,没有惊喜,最大的缺陷不在低音,而是在高音的沙锤表现上。在高音V12以全频带扬声器的标准来看,已属上佳,但相对素质较好的高音扬声器还是有一定差距,不仅频率响应上,更在于显得生硬,这也是全频带音箱的天生缺陷,毕竟在设计上多少会顾此失彼,其基本构造无法实现很高水平的高音表现。
6) Rammstein——Live Aus Berlin (LIVE)
(播放这种音乐,当然要火力全开,高低音增益均调至顶端)德国战车拥有众多狂热歌迷,听战车就是听刺激,听战车就是要听疯狂。这张DVD是战车的的柏林演唱会。
即使不是现场,战车的音乐已经足够沸腾,火热中带着冷酷。在360上听来,其低音炮的表现依旧让人满意,而中高频的要求不会太过苛刻,倒是V12相对较为硬的中高音有利于表现主音的冷酷无情的嗓音,冰冷抑或火热,声声刺入心扉,加上歌迷的尖叫,让人热血沸腾。所有曲目中中音部分相对较少,对音箱的整体要求相对较低,快节奏的低频倒是要求低音单元的快速响应,在15平米小空间范围内的低频量感要求上来说,电源和功放对扬声器支持良好,低音炮响应良好,整体听感很不错,声压水平倒是可以接受。如果要求更大功率和更大声压,就勉为其难吧。
只要没有疯狂到急致,360听这类激烈的音乐表现力不会让人失望。
以上DVD试听若是放在具有5.1声道的“梵高360”上来听,效果
小结:
从麦博梵高系列的最低端一款试听来看,麦博在这一系列产品中的进步是巨大,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低音表现十分令人刮目相看。最大卖点V12全频带扬声器表现不俗。但可能是由于我的这台360还未完全褒开的缘故,也可能个人偏好温暖一点的中高音,对高音的听感要求比较高,所以对V12的中高音表现不甚满意,也许梵高系列中那款古典气质的330更适合我的口味。听音乐这个东西的口味是很个人的东西,个人很钟爱老歌。
总之,梵高360的表现还是很令人满意的,表现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在其价位中表现极佳,性价比不错,更重要的是360彻底摆脱了之前麦博中端以下音箱的强烈音染。况且这还是是梵高系列最低端的一款,据麦博工作人员介绍,其他几款330、361、370、550、570各自有其特殊针对性,有针对温惋怀旧听感的330,有针对游戏的370,有针对追求低音效果的550,各款扬声器完全一样,只是电路方面和箱体方面设计有差别。这样的一个系列产品针对不同口味的做法十分聪明,节省开发成本又能覆盖不同市场,在国内多媒体音箱厂商中可谓是开创先河,不过有一点就是一系列产品型号太过繁多,恰恰误入了产品定位的重大误区,产品线太长,反而让次特色产品冲淡了最突出产品的优势!梵高系列最大卖点还在于Hi-fi音响届名流Peter Larsen的加盟,其曾任职的大牌音响厂商在稍有音响爱好的人当中无人不知。给人十分信心。
后记:
初次接触麦博音箱是98年,那时的品牌还是“麦蓝”。在朋友家,看到朋友玩那时的3D空战模拟游戏,战机起飞时的震撼效果把我吸引过去,看看究竟是什么音箱。朋友指着桌上的并不起眼的音箱介绍,这叫麦蓝,初次接触就让我记住了这个牌子。再听音乐,同样有小小箱体难以想象的震撼感觉,但是,这种震撼却是极不真实的渲染。后来知道这是当时麦蓝低端的2.1音箱型号M-200。在之后时间偶尔听到麦博低端2.1音箱,一直是此种强烈音染效果。唯一突出的也仅有这种高声压低音,以至于这种音色特点在我脑中成了麦博的代名词。
因为最早接触的多媒体音响品牌就是麦博,所以对其期望值一直比较高,但长久以来一直是失望居多,产品个性欠缺,市场推广不佳,品牌美誉度不高。因为大多数消费者不是真正听到效果买,最基本的选择条件是外观个性,品牌形象,传媒推荐。
对于传媒推荐,我相信那些纯宣传性的介绍相比客观的试用报告可信性差很多,对于新产品进行这样类型的试用活动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纯粹的鼓吹报道只会增加消费者的反感。希望麦博将这次梵高360试用活动是只是个起点。
这次梵高系列的面世让我重新看到了麦博的希望,希望梵高系列是麦博起飞的起点,也希望中国品牌的音响能不断提升自己与国际看齐。
因为热爱音乐,钟情于电脑和数码,长期关注电脑相关的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传媒。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多媒体厂商,麦博这个名字当然是常客,但站在我对音箱外观及个性的挑剔,长久以来却没有发现一款能让我引起注意的款式。
与麦博真正亲密接触麦博是在今年,偶然间在电脑城内发现SOLO-2这个大家伙,请回家,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个低的价位就把这个沉甸甸的大家伙请回家,忧的是音质方面差强人意,高低音域混淆不清,犹如一盆杂烩。再看导向孔,里面正对的正是高音背面,与整体形象相比,真是寒酸。不过这款音箱在同价位中有着,有着很不错的身子骨,是摩机的绝佳素材……
拆……
在遇见SOLO2的时候同时也同样遇到醒目的梵高系列,商家大力推荐,推荐程度甚至超过SOLO-2,但当时吵闹的电脑城让我“无心恋战”,扛着SOLO-2杀回家……
两个月后,在网上发现了梵高360的试用活动,还犹豫什么,火速报名,之后不多久,接到通知,我进入了试用行列,于是幸运的有了这次梵高360的初次亲密接触……
永恒经典 麦博FC360网友试用珍藏纪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