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Res音频的缺点
那么Hi-Res音频真的就比有损音频和无损音频更加出色吗?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虽然Hi-Res音频有非常多的优点,从量化数据中也能看出一些指标是不同无损音频的好几倍,但这也带来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缺点。
文件过大,资源太少
通过之前的介绍,我们已经可以粗略的估计出音频文件大小,歌曲文件大小=歌曲时间*量化位数字节*声道数*采样频率。举个例子,一首7分12秒采用24bit\192khz的双声道立体声的音乐大小,根据之前的方法计算得到的数值是474M,符合电脑文件中的实际大小,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未经压缩处理的音频大小,经过无损压缩格式转换的实际大小一般都会小于音频文件的估计大小,但是还是会占用很大的容量。一般大小都在MP3的几十倍,但却没有换来等效的音质。
24bit/192khz音频
音频资源同样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和MP3的音乐数量相比,Hi-Res音频的数量可以说是少的可怜,尤其是DSD音频更加的稀少。这就然很多人找不到喜欢的歌曲的Hi-Res版本,尤其是热门的新歌几乎从不会考虑做成Hi-Res。听自己不爱听的歌曲,即便是高解析音乐恐怕没人会喜欢。
声音噪音大
之前我们提及了一些Hi-Res音频编码的相关信息,越高的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除了能给我们带来更加出色的细节之外也会带来更大的噪音。尤其是PCM音频编码,在模数转换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混叠噪声以及不和避免的失真。如果在录音条件达不到要求,经过转换获得的数字音频的效果并不会好,还会有更明显的噪音,所以高解析音频对于录音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部分声音响度低
我们从一些音频的波形图中可以看出,Hi-Res音频的振幅会比其他格式音频小一些,但这个现象不是绝对的,在人声频段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声音振幅越大响度也就越高,所以在一些前端推力不足的情况下,Hi-Res音频并不会带来更加出色的听音感受。
真假难辨
如今数字音频的传播方式非常的广,这也让音频的可靠性变差了。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高解析音频都是通过模拟信号转化而来的,但是通过音频的二次或多次采样同样可以让音频从较低的比特率转化为高比特率。这么做的结果只能让音质越变越差,特别是非整数倍的音频采样,会改变原有波形使音质明显下降。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帮助大家来区分Hi-Res音频,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升频后的音频在某一频段上会显得比较违和,部分音频出现了明显的分界线或者大面积频段空白。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音频并不是由模拟音频取样得到的,可以帮助大家初步判定音频的真假。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