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这几年,“情怀”一词被各路媒体反复提及,无论事物是好是坏,都可以与情怀搭上勾,割上一波韭菜。而对于大多数的游戏玩家来说,“情怀”可能是买单的理由之一,单一款游戏本身的好与坏更为重要。除了画面、剧情、操作玩法、服务器流畅程度可以成为一款游戏的评判标准,玩家似乎越来越重视游戏中的一个因素:声音。某种程度上,声音也是横亘童年游戏岁月中,最容易引起玩家“情怀”共鸣的情绪点,而现在的游戏声音,更多的成为了影响游戏胜负的转折点。那么游戏的声音究竟经历了那些演变呢?
七八十年代:游戏声音初长成
相信大多数人的童年中,第一次游戏应该都是从隔壁二胖家的小霸王插卡50合一的游戏机开始的吧!那时的赤色要塞、超级玛丽、街霸等等配乐虽略显单调,但浓浓的电子风配乐也是很多人心中最感动的回忆点。但是最早的游戏配乐其实并不是从红白机开始的。而是一台……巨型游戏机—“乒乓”。
左二是发明者诺兰·布什内尔和他的游戏机“乒乓”(图源:www.gameres.com)
1972年,雅达利的创始人诺兰·布什内尔在加州桑尼维尔市的一间酒吧里放置了他制作的游戏机“乒乓”,让美帝人民体验一下天朝的经典运动。玩家操控摇杆移动小球,在屏幕上移动的那颗球体被打中时,机器会播放“叮咚”的音效,这大概是第一次有游戏发出了声音。
四年后,在他的支持下,拉尔夫·贝尔和霍华德·莫里森制作完成了便携式游戏机“西蒙”。这个有四个大按钮的掌上游戏机,会随机播放音效,玩家所需要做的,就是依靠记忆按顺序按动按键,重复这段旋律。这款游戏机被贝尔评价为“游戏性不错,执行糟糕,视觉上极端无聊,音效惨淡而令人烦躁”,却在1978年的游戏市场上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重要的文化符号。这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游戏。
而游戏机的有声道路才刚刚开始。日本游戏公司Taito株式会社,这家由俄罗斯籍犹太人创办,除了游戏贸易还卖伏特加的公司,开发了第一款采用微处理器,而不是固化电路板的街机游戏《枪战》。这款游戏带有一个单通道的扩音器,可以播放单调的模拟枪声。1978年,又是这个卖酒之余卖卖游戏的Taito,在《太空入侵者》这款游戏中,实现了声音节奏的变化,当敌人逐渐接近并加速时,游戏的音效节奏会明显加快,这种剧情诱导设计不知道让多少玩家手心出汗,后来为众多游戏厂商纷纷效仿。
当时打游戏音乐一紧张手就跟着出汗(图源:www.gameres.com)
经过1970年代末“铁克诺”运动的洗礼,专业的电子乐玩家们登上了历史舞台,细野晴臣等专业人士的跨界加盟,使1980年代的游戏音乐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景象,也使游戏音乐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专人司专职总归不会错的。在此之前,游戏音乐的制作者,与其说是音乐人,不如说是程序员,他们用迷你键盘作曲,用程序来使游戏机发出声音,宫本茂和铃木裕等人都做过同样的工作。
而80年代我们所熟悉的街机红白机游戏的音效配乐,则是著名的8bit音乐。8bit并不是音乐格式,而是指音源的采样解析度,音源的每一个采样由8bit组成,而每一个采样值有2的8次方(也就是256)种可能。总的来说8bit应该是低比特率音乐。因为当时的游戏机无法承载现在CD音质的录音,所以只能即时的合成一些音效,于是这些由电脑芯片所发出的独特声音便成为了游戏BGM的主角,也就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说的芯片音乐了。虽然8bit音乐起初是为游戏而生,但是如今的8bit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了,但这,也只是后话了。
现代的“芯片音乐”最开始就是8bit(图源:www.g-cores.com)
九十年代到千禧:高品质音乐和音效渲染游戏氛围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游戏所能承载的声音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8bit到后来世嘉第一台16bit的游戏机。虽然在16比特时代,已经诞生了可以使用CD的外设,但价格昂贵,并不普及。在32比特的家用机时代,使用CD作为载体的索尼PlayStation和世嘉土星,带来了全新的3D影音体验,这时游戏机所能表达的音效和音质已经完全脱胎换骨,成为玩家享受游戏的乐趣之一了。
支持杜比全景声的Xbox One X(图源:www.gameres.com)
而2000年之后,索尼宣布PS2搭载了“情感引擎”,可以处理48个声音通道,并有专用于音效处理的2MB缓存的128位CPU,而Xbox One X的新主机也公布拥有空间音效技术,支持7.1声道、杜比全景声,拥有专属HRTF耳机传输标准的音频处理模块,技术和容量,已经无法限制玩家的耳朵了。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游戏由耳入现实 戏说游戏的声音进化史//sound.zol.com.cn/696/696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