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ZOL首页 > 音频 > HiFi > 技术 > 正文
    责任编辑
    繁华下的淡然 家访上海发烧友“校长”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  |  责编:于梦琦
    收藏文章 阅读全文 暂无评论

    还在继续完善的听音室

      在去往校长家的路上,他告诉我,他自己的工作最近并不是很忙,于是利用这段时间搬家、打造自己的听音室还有把中国立体声论坛弄了起来。对于他来说,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发烧友和希望能做一个音响评论人。而对于中国立体声论坛来说,虽然这个论坛的流量不高,每天的发帖量相比主流的国内发烧论坛来说也是非常少,但是校长只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志同道合的烧友们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留地,这个论坛也是没有任何的商业性质,打造一个真正自由的空间。

      校长的系统虽然已经很高端,但是住的地方确实是普普通通的民房,在浦西的一个小区里我作为一个胖子在爬了几层楼之后终于进入了校长的家,面积并不大,目测大概在六十平米左右,其中一间房就是摆放着校长心爱系统的听音室了,听音室并没有什么奢华的装饰和装修,甚至没有看到专门的隔音以及声学处理的装修。当然对于装修这件事儿来说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同样作为一个拉过专线的发烧友来说,深知这点……

    繁华下的淡然 家访上海发烧友“校长”

      走到房间门口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对音箱和两对单声道后级,进屋后会看到门口右侧房间正中位置的一张沙发和房间角落的器材架,这样的摆放方式非常有意思,也可以说在国内是很少见的,中国的烧友都喜欢把所有的器材都摆在两个音箱中间。而校长的这种摆法则更像是日本或者港台玩家的摆放方式。

    繁华下的淡然 家访上海发烧友“校长”

      于是我也出于好奇的询问了校长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摆放器材方式,校长说因为国内的发烧友都喜欢把自己的所有器材放在两个音箱的中间,但是对于一个想做为音响评论人的人来说,觉得这样是有失客观的,虽然HiFi是一个声音的艺术,但是变化的器材对于视觉来说是会有影响的,也非常容易影响到最终的听感。这点其实笔者深感认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目前常说的“脑放”了。所以校长采用了这种平时聆听是看不到器材架的方式,虽然功放无可避免的还是要放在喇叭的中间,可是这已经最小程度的减少了视觉带来的干扰。

    繁华下的淡然 家访上海发烧友“校长”

      至于为什么没有复杂的声学环境?他告诉我因为并不像影响到听音室整体的美观,对于声学环境来说确实也还在继续搭建,但是很多发烧友家中各种扩散板、低频陷阱那种牺牲美观而换来的声音提升他并不认同,当然自己也会继续打造自己听音室的声学环境,但是依然会以简洁至上的方式搭建。说着就掀开了房间右侧的窗帘后面,其实就有一根为了声学环境而打造的防止驻波的柱子,并且特别告诉我,这是一位上海烧友特别为他制作的。

    繁华下的淡然 家访上海发烧友“校长”

      而在房间的另一侧,可以看到一个简洁的CD架,上面放着上百张的CD唱片,也都是校长的收藏,其中有很多唱片一共有两张,校长告诉我这些唱片都是他非常喜欢的珍藏品,买两张是因为一张平时聆听使用,而另一张也就是用来收藏的了。并且在CD架一旁我们还看到了一个耳机,就是来自AKG著名的K1000,校长这里的是一只编号靠后的黄盒版本,他告诉我这是朋友买来的,他借来听一听,曾经作为耳机发烧友,K1000一直是他的梦想之一,现在有了音箱系统虽然几乎已经不听耳机,但是还是想听听看在Krell的经典功放下驱动的K1000会发出何种声音表现。


    sound.zol.com.cn true //sound.zol.com.cn/525/5250456.html report 2451 还在继续完善的听音室  在去往校长家的路上,他告诉我,他自己的工作最近并不是很忙,于是利用这段时间搬家、打造自己的听音室还有把中国立体声论坛弄了起来。对于他来说,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发烧友和希望能做一个音响评论人。而对于中国立体声论坛来说,虽然这个论...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阅读全文
    本文导航
    不喜欢(0) 点个赞(0)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