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ACD、线材、流媒体等等的闲聊
关于SACD
听过器材探讨过自己的发烧经历,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闲聊了起来,当然也都是发烧相关的话题,比如我第一询问校长的问题就是关于SACD的,因为校长使用的SCD-1是一台SACD机,并且我发现校长常听的唱片有很多都是SACD唱片,我自己作为一个并不是很支持或者说感冒SACD的发烧友,就询问了校长对于SACD的看法,并且你认为这些从PCM转码过来的SACD真的有意义吗?
校长给我的解答也直接明了,他拿出了一个双张唱片,两张的曲目是一样的,只是一张是原版的PCM录音,而一张是转码的SACD编码。直接的对比试听中,差距确实还是非常的明显的,SACD唱片明显拥有更加出色的声音细节、密度以及顺滑的声音。我对于SACD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SACD来说,我和校长都认为,因为拥有着极高的码率,所以SACD这种唱片反而是现在最具模拟味的载体。
关于线材
对于系统的线材,我注意到校长并没有使用什么非常高级的线材,或者说至少对于他的系统价值来说,他使用的线材并不是在很多发烧友看来可以“配得上”的线材。校长的系统中正在使用的Krell后级因为不能更换电源线而使用机线,而前级与后级的链接因为摆放的问题,校长目前使用了一条超长的CAST线材,而CAST也是Krell的官方链接方式,相比传统XLR平衡信号线来说拥有更加出色的声音表现。而在音源到前级也仅仅是使用了来自瑞士VOVOX的制品,虽然也是专业和HiFi全中口碑都很好的品牌,但是并不算是什么顶级品牌。在电源线方面在音源上采用了来自美国蛇王Shunyata的Taipan helix产品,前级上也采用了一根Xlo pro 1500线材,但是都并不算是什么顶班线材,于是我也询问了他关于线材的看法。
校长对于线材的看法是他虽然觉得线材可以带来不小的变化,并且贵价的线材也能为系统带来巨大的提升,但是校长承认他对于大件来说是比较舍得花钱的,而对于线材来说,自己总是有点狠不下心下不了手。这种诚实的说法很有趣,其实我也是一样,如果让我一万元买个解码器,我觉得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你让我花一万元买一条电源线或者信号线,就算它能够带来更大的提升,也还是会觉得不舍得。这种想法很有趣,但是又很现实,我相信很多烧友都是这样的吧?
关于流媒体音源
目前的HiFi音源,CD已经逐渐被取代,流媒体播放器和PCHiFi则已经成为了目前音源的最大市场与主流,而校长说自己一直都是很古板的人,这点也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至今还在坚持使用CD机,比如校长至今都没有微信,比如校长为了建立我们这帮烧友的QQ群才在今年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QQ号。而对于校长来说,他对于像是流媒体这样的HiFi圈新兴事物又如何看呢?
校长说对于新类型的数字音源,一方面坚持使用CD是因为自己并没有找到什么声音真的明显比CD要好的设备,但是同时他也承认对于传统CD来说,PCHiFi和流媒体播放器对于传统音源来说在操作的方便程度和用户体验上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有一天这类设备可以持平CD的平均水平,那么他也会毫不犹豫的转投这类新型音源。
关于各种听烧友家的顶级系统,回来怎么平衡?
其实这也是广大烧友对于我们这类评测人员很好奇的一个问题,你们经常听比自己系统高阶非常多的器材,回家后又怎么能接受自己的系统声音呢?其实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我很久,每次听完一些高阶系统,回家都要从新找落差感,有的时候需要很长的时间。
用校长的原话来说:在外面吃了鱼翅鲍鱼熊掌,回家也得吃得惯芹菜炒肉。不论在外面听了多么优秀的器材,回家也要能够习惯自己的系统。而且这种落差,很多时候是资金实力决定的,也没有别的办法……
最后,为什么沙发上摆着这几本StereoSound杂志?
校长的沙发上摆着三本StereoSound杂志,于是很好奇的询问为什么摆放着这几本StereoSound杂志,因为这几本都是很多年前的期刊,而非最近的新刊。
校长告诉我这三本中有两本的封面是他正在使用的器材,而另一本中间有他使用的音箱Watt Puppy5.1的评测,而这三本的内容也是精品最多的,所以一直放在这里听音乐没事儿的时候就翻看一下。
总结:
对于校长的这次家访,如果说有什么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并不是校长的那套器材。而是他对于发烧的执着和热情。校长中间还告诉我,他去旅游的每个地方,都是为了可以接触到烧友或者展会或者厂商。可以了解更多发烧的知识和感受。相比而言,我作为一个职业的音频行业评论人,真的是自愧不如。而校长对于中国立体声论坛毫无商业化的坚持,也同样让我感动。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