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在整理CD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自己的民乐类专辑不在少数,尤以琵琶类专辑为多,所以挑选了其中风格迥异的5张,和广大爱乐者分享,这些专辑中有以录音发烧而著称的、也有以表现手法颠覆传统而擅长的,各具特色。
风格迥异 各具特色的5张琵琶发烧碟
琵琶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历史最悠久的重要乐器之一,有着丰富的演奏技法和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既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哀婉雅致,也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凌厉气势(唐·白居易《琵琶行》)。在中国历史中,琵琶更是一种被泛化了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清幽高远的一面,尤为文人所喜爱。
现在一般说琵琶就是特指有着梨形共鸣腔的曲项琵琶,其实在古代,琵琶是多种传统弹拨乐器的统称,如中阮、柳琴、月琴、三弦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和“琶”二字是其右手演奏技法的两个术语(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后来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乐器名称。
雨果《阳春白雪》LPCD
编辑推荐:雨果在中国传统民乐录音上贡献非常大,这张《阳春白雪》LPCD45大概是目前录音最发烧的琵琶专辑了,任何一个第一次听到这张专辑的烧友都会惊叹于这张专辑琵琶录音的像真度之高,在一些结像力优秀、音场宏阔的大型落地箱上聆听,简直可以“以假乱真”,恰似真人现场演绎。
琵琶示范级天碟 雨果《阳春白雪》LPCD
关于雨果唱片的LPCD技术,大家可以参看《追求靓声无止境! 常见发烧CD品种解析》一文的介绍,这张《阳春白雪》LPCD45版本,简单地讲就是以新的制版、压片技术生产,在普通CD机上就能播放,但音质比普通CD要好很多,以最接近原母带的音色重现,在动态层次和频响延伸上有着出色的表现。
《阳春白雪》是雨果的创始人,著名录音人:易有武姜录音制做的,姜小鹏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弦乐队配合香港民乐团琵琶首席:王静的演出,在录音上突出了王静的琵琶造诣,所选曲目有传统古曲,如:《阳春白雪》、《飞花点翠》、《寒鸦戏水》、《春江花月夜》,也有民间音乐改版琵琶曲:《旱天雷》、《嘎达梅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兰花花》,最后一曲是和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合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雨果现在发行的LPCD45系列里面都有二张CD,一张是正常的CD版本,一张是读取深绿层的最高规格CDR版,感兴趣的烧友可以对比两种不同版本巨大的音质差异。LPCD由于对CD边缘经过了精益求精的处理,所以减轻了CD伺服系统的工作压力和信号失真,更近一步的提升了音质。
赵聪《卡门》
编辑点评:普罗艺术出品的新民乐系列CD是笔者个人认为在音乐内涵和装帧录音上都很有水平的音像精品:贺西格的马头琴专辑《幻想曲》、陈悦的萧专辑《乱红》都是笔者非常喜爱的CD,这张赵聪的《卡门》就是这个系列的琵琶专辑,最大的特色在于融合了西方的拨弦乐器:吉他,进行了大胆的东西方音乐元素的奇妙融合。
中西交汇的民乐典范 普罗艺术2004年出品的赵聪《卡门》
这张CD的诞生很有偶然意味,据该CD的文案介绍:2004年4月8日,北京鲍家街43号音乐厅内,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和琵琶教育家李光华先生,分别带领他们的学生共同举办了一场极富想象力的音乐会,让各自的学生用各自的乐器展开一次妙趣横生的音乐对话,于是,一场小提琴VS琵琶的音乐会在北京春天的夜晚引来无数的掌声与喝彩。后来一个新的录音项目也诞生了,它的创意就是“东西相遇”,时隔半年后,赵聪走进普罗艺术的录音棚开始了与西方音乐的再次邂逅,和吉他手秦万民(布仁巴雅尔《天边》的主要制做者)打造了这张好听的《卡门》。
演奏者赵聪是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学会理事,曾任亚洲乐团、中国青年民族管弦乐团琵琶声部首席。2004年,赵聪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努力创新,自行设计了适合动感音乐演奏的新型琵琶,并获国家专利。2005年参与水晶琵琶设计,并用水晶琵琶演奏马久越先生创作的《新编十面埋伏》,在琵琶界也算是重量级的人物。
邓伟标《红楼十二钗》
编辑点评:以红楼故事为背景的主题音乐数不胜数,雨林唱片出品的这张琵琶专辑《红楼十二钗》就比较独特,这是著名的新世纪作曲家邓伟标(《空》、《色》的作曲)联袂琵琶演奏家缪晓铮,携手上百名音乐家共同打造的新民乐作品。邓伟标用音乐重新架构了《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将金陵十二钗转化为十二首别具一格的琵琶曲,演绎了一出出耐人寻味的悲情故事。
雨林唱片出品的邓伟标《红楼十二钗》
邓伟标的创作具有颠覆性,在编曲中融入了现代拉丁节拍和变奏,使琵琶的弹奏增加了大量的西方弹拨乐器的技法,使缪晓铮手下的琵琶焕发出犹如西班牙“弗兰明高”的味道,将琵琶当吉他和曼陀铃来演奏,在国内算是一绝。
邓伟标个人认为,《红楼梦》中最悲惨的人物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因此全碟以《悲情宝钗》为开篇,邓伟标通过琵琶、洞箫、弦乐、美声吟唱成功的塑造出了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悲情。
方锦龙《临安遗恨》
编辑点评:方锦龙是琵琶界的名人,与杜聪(笛子)、王中山(古筝)、陈军(二胡)并称为“国乐四大天王”,以精湛的琵琶技艺蜚声海内外,人称:“国乐抒情王子”、“中乐战神”、“全能音乐人”等,但他却自称为音乐的“变色龙”。近年,他根据史料挖掘制作了失传多年的五弦琵琶,被称为琵琶的代表人物。他在琵琶演奏技法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理念,极大地加强和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这张《临安遗恨》是晶音唱片出品的,上海交响乐团和中国济南前卫民族乐团联手打造的琵琶协奏曲,《临安遗恨》全长15分钟,柔肠寸断、激昂慷慨、遗恨无奈兼而有之,堪称琵琶协奏曲中的极品。
十指错杂谱写金戈铁马 方锦龙《临安遗恨》
《临安遗恨》收录了5首琵琶与乐队演奏的协奏曲(包括了《临安遗恨》、《琵琶行》、《新翻羽调绿腰》、《霸王卸甲》、《静夜思》),每首时间不长,规模上算“中品”,但协奏曲所要体现的交响性依然很重,大气厚重的管弦乐与琵琶的激越清脆交相辉映,将琵琶的各种精美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方锦龙《临安遗恨》的CD文字介绍是一个很好的琵琶普及“教材”
林海《琵琶相》
编辑点评:还记得徐静蕾的文艺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吗? 片子里始终穿插的哀婉曲子《琵琶语》给整个片子的悲情气氛添了不少色彩,据说老徐在拍这部电影时经常边听这首曲子边谋划台词,可见非常的喜欢这首曲子。《琵琶语》一曲来自林海的新民乐专辑《琵琶相》。
台湾风潮于2003年出品的林海《琵琶相》
这张专辑是台湾风潮于2003年出品的,作曲林海是笔者比较欣赏的著名音乐人,其钢琴专辑《流动的城市》、《远方的寂静》、《爱情风华》都是符合现代听众口味的钢琴小品。
《琵琶语》一曲结构不是很繁复,全曲通过反复的琵琶前奏和忧郁的琴键声,如泣如诉,让人沉缅在音乐画面里而不能自拔,曲子中间大量的钢琴独奏穿插非常的到位,近乎“喧宾夺主”的编排更加映衬了琵琶的哀婉气质。
写在最后:
笔者平时虽然听音范围颇杂,并且更倾向于现代音乐类型,但对于优秀的传统民乐专辑和新民乐依然非常关注,因为民乐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意境”和“恬淡出世”的诉求,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更能够洗涤人的心灵,求得静谧的一隅。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还会和大家分享更多优秀的专辑。
附录:今年是CD诞生25周年,我们ZOL音频频道给大家推出了关于CD的一系列文章,亦庄亦谐,欢迎大家浏览。
“CD诞生25周年”系列文章:
琵琶的历史演变和主要流派(转载自百度知道“琵琶”条)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 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汉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 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琵琶的种类
五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到我国的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五弦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在唐代张祜 、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五弦琵琶的描绘,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一张五弦琵琶,3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条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张五弦琵琶已失散无存。近年来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一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这种五弦琵琶,扩展了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演奏技巧,也为琵琶乐曲创作和演奏开拓新的前景。
南音琵琶:
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形式样、规格和演奏姿势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而南音琵琶则是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南琶的构造和琵琶完全相同。琴身长93~104厘米,琵琶头为凤尾形,曲颈,共鸣箱呈梨状,但腹部较宽阔。背板以前采用松木挖空制成,现已多用较硬木材制作。面板使用桐木,当地称为“簧板”。琴须颈正面有4个相附属,面板上、中部,横胶着10个音品,多用象牙、玳瑁或竹材制作,称为“音子”。在品的两旁各开有一个月眉形的出音孔,称为“簧孔”。面板下方的缚弦较大。采用4条丝弦,由低到高分别称为母线、三线、二线和子线。一般定弦多为(d、g、a、d1)。
南琶的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弹奏技巧主要有弹、挑、摙指(快速弹挑)、点指、挞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当于竖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
现在流行的琵琶品种也不少,根据选料、工艺和音质的优劣,分为高级、中级和普及琵琶。从相和品的数目,可分为四相10品,六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数种。
响琶:
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琴的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月琶:
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
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电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琵琶的主要流派
一、无锡派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派两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我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尽管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目前按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部分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话。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
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其钰的学生张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艺术活动相当广泛,对弘扬平湖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荇青师承李芳园高足吴柏君,针对《华氏谱》“左手按弦惟大禁两指不用”,首创了运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并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区。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将军令》用的是上出轮)。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三、浦东派
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性好交游,有“江南第一手”之誊。
据说,鞠有一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一为先生,一为陈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擅长此技。陈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养正轩琵琶谱》。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其富有特色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八声的风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
四、崇明派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
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变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
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古调》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我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五、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我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高潮。
汪昱庭的琵琶技艺启蒙于王惠生。后王惠生把陈子敬琵琶谱传授给江。后又得过浦东派倪青泉、曹静楼与平湖派殷纪平传授,兼收并蓄,把琵琶传统古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广为传授。
汪氏传授学生都用工尺谱,而且每都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墨宝。凡根据汪氏传谱演奏的,后人称为汪派。林石城编写并于1959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一。
汪派的演奏特点首先在于,当时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其次,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
汪氏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蒋风之等。
- 相关阅读:
- ·39度发烧堂:耳机烧友的音箱入门指南
//sound.zol.com.cn/557/5578307.html - ·39度发烧堂:Hi-res认证到底有没有用?
//sound.zol.com.cn/552/5528546.html - ·39度发烧堂:监听音箱玩不了HiFi系统?
//sound.zol.com.cn/551/5514892.html - ·加州高端发烧品牌 Magico MProject音箱
//sound.zol.com.cn/543/5431606.html - ·39度发烧堂:从广州展看如今的耳机HiFi
//sound.zol.com.cn/541/541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