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带机最后的辉煌
我成长在一个落后的小县城,这就注定了我不可能像大城市的孩子们一样,从小就知道索尼、爱华、松下这些外国的品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磁带在我们小县城里依然是音乐的主要载体,由于上英语课有配套的听力磁带,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拥有了人生第一台随身播放器——一个忘了什么牌子的国产小磁带机。这台小机器只有三个按键,貌似是播放、快进和停止,而且还有一个外放喇叭。虽然很简陋,但能发出声音就已经让我很开心了,要知道有很多同学连这么简陋的小磁带机都没有。那时候英语课磁带当然也听,不过其他音乐磁带也开始慢慢听了。
这台小机器用了大概一年,我父亲单位给他发了一台小磁带机,他拿回来给我用,于是我的第一台磁带机就此退役。新的磁带机仍然是一台国产机,品牌也忘了,这台机器的做工比上一台要好,声音也比第一台要好一些,没有外放喇叭,不过按键仍然是三颗。这台机器一直陪着我读完初中。
高中阶段我离开了县城,去市里的中学上学,也开始住校。住校就意味着有了可供自己支配的一小笔生活费,对我来说,终于可以节省出来一些钱买点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了。虽然每个月生活费并不多,但吃饭和买日用品是足够的,甚至买一两件衣服也是够用的,不过要买随身听这样的小电器就吃紧了。
从前的《读者》经常会刊登索尼的随身听广告(图片来源:网易论坛)
从初中到高中,正是《读者》杂志最火的时候,杂志的封二封三封底经常会刊登一些随身听的广告,我第一次认识索尼就是从这本杂志了解的。杂志上那些索尼的超薄磁带机让我垂涎不已,当时只觉得它是高科技的东西。虽然也刊登索尼CD机的广告,但我从没见过CD长什么样,因此与磁带机相比,CD机对于我的吸引力远没有磁带机那么大。其实不光是我,包括我身边的同学都没见过CD,商场里也没有CD机卖,整个就是磁带机一统江湖,可见小地方与大城市的差距。
那时候《读者》还刊登一个叫“雷登”的国产磁带机品牌,看上去做工要比一般的国产品牌要好。当我去商场看了索尼磁带机的价格后,面对那4位数的天价,只能默默咽着口水再看其他牌子。一台索尼随身听的价格几乎就是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我怎么敢向他开这种口!于是我只能选择雷登。那台雷登随身听的型号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它有自动翻带的功能,按键除了录音其他都齐全,而且前面板还有三个均衡器调节滑块。
总的来说,那台雷登还不错,然而去商场逛过之后,我发现高端随身听不只是索尼一家,还有爱华和松下。那会儿我同桌有一台索尼的三防随身听,听完之后瞬间觉得我的雷登要弱爆了,又起了换一台日本品牌随身听的想法。把雷登卖给我的同学之后,我又开始挑选进口随身听。但看来看去,那些超薄款的机器都太贵了,最后就选了爱华的一款收放机,型号是TX686。
其实现在想起来爱华TX686是一台很好的机器,该有的功能全都有,音质不错,样子也不丑,但当时看到身边的人都用炫酷的超薄随身听,而TX686不是超薄机,心里总是感觉不爽,于是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又将它出给同学,准备入手超薄机。
然而高端超薄磁带机仍然买不起,别说收录放了,就是单放对于我来说也是个天价。选来选去,最后买了爱华的PX390。其实这台机器并不能算超薄机,它略厚于超薄机而又比其他非超薄机要薄一些,是一个奇葩的存在。它的舱门不能像其他超薄机那样全开,而只能像普通机器那样半开,播放停止时磁头回弹的声音比较大。不过这并没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它也成为我的最后一台磁带机,陪伴我读完了高中。不过,我的心里一直对没有买到一台真正的超薄机感到遗憾。
推荐经销商